日本教员是谁?

鲍富松鲍富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没有中国那堆破事儿,日本发展会怎么样? - 没有中国的那些破事儿...嗯,这话对一半儿。日本的发展不会有什么不一样,但是肯定会更好。 中国在1945年到1978年间拖住了两个超级大国,一个苏联一个美国,为亚洲其他国家的发展争取了时间,做了铺垫。 但是在这之后呢?中国在78年以后开始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本身没什么,全世界各行各业都是在市场的作用下进行资源配置的,只有市场发挥不了作用的地方才需要计划经济干预(比如基础科学研究)。问题是中国搞的是市场经济加成政府力量的主旋律,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在政府力量的加持下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日本经济的腾飞可以说跟中国完全无关,那时候中日关系友好,贸易投资都很活跃。但要说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的源泉,那还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战后日本庞大的劳动力供给。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日本的进出口贸易都是顺差,而且这个顺差一度达到GDP的20%以上。这么高的顺差必然导致国际货币市场上美元供给的增加,为了维持汇率,日本政府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外国物资,这一方面正好迎合了美国刚提出的“新殖民主义”政策。

当然,日本是心甘情愿充当美国“新殖民地”的,因为美国提供的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而日本要的就是这些产品,再加上当时日美双边关税均为零,所以两国间的贸易可以说是真正的平等互利。 不过到了8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日美之间产业同构现象明显;另一方面日本国内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少子老龄化使劳动人口占比不断下降。这两个因素直接导致了日本出口竞争能力的下滑。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日本只能依靠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在此之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确实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与新中国崛起之前或之际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有人问日本教员是谁的话,那么他(她)肯定不是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先辈们,而是和平发展时期运筹帷幄的政治家们。

牟露鹤牟露鹤优质答主

1923年,一个叫做三岛由纪夫的28岁小伙子在广岛市立病院里因为阑尾炎去世了; 而另一个同样出生在广岛市的年轻人——太宰治则成为了一名自杀未遂的文学家! 这两个人都是广岛人哦~ 在我看来,这两个人的经历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首先这两人出生的时候都患有小儿麻痹症(也就是俗称的“小儿麻痺”),后来都在广岛度过了人生的前二十年。其次两个人都很喜欢文学并且有很强烈的“自杀情结”…第三就是他们最后也都选择了“投河自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