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乌克兰大使馆是学校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分几个层面去解读: 首先,“使馆”是个什么概念呢? 所谓使馆,是外国政府派出外交代表机构,而驻外使领馆的“馆”字,便是由“使者”的“使”演变而来(如下图) 所以严格来说,使馆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学校”,因为它没有完成从幼儿园到高中(K-12)的教学使命——虽然,有些使馆可能会设有“汉语教学点”,但是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培养了解中国文化、通晓普通话和汉字的外籍公民。
其次,我国政府对驻外使领馆的教职人员实行的是“准军事化”管理——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的领事馆有所区别。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保证在外交部领导下,驻外使领馆能在政治上不偏不倚,同时也能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并执行国内指令。在不少国家的驻华大使馆里面,其实都配备有警卫,而且按照中国的法律,这些警卫并不属于“外宾”范畴,而是负有特殊使命的“内卫”(如下图) 所以,要像管理军队一样来管带外交人员,这是建立在“外交无小事”的基础上,目的是保证在外交活动中,不出现任何有损国家尊严和形象的事情。
既然“使馆”不是真真正正的学校,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开展留学生教育呢? 原因也很简单: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对外传播和交流活动。通过向海外输出我们的教学资源和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品牌形象,而且还能让留学生群体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树立国家形象的主力军。 毕竟,无论一个国家再怎么强大,如果它的国民不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懂得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那么在任何场合下,都是难以自信地抬起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