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华侨有多少人?
现在应该更多了,因为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在布里斯班开了两家超市和一家餐馆。他的祖籍是广东台山。 当年他家里就移民了三个,因为家有个渔民,知道打鱼最赚钱,于是都往西走,到了悉尼,然后一个个西行到帕斯、南澳,最后到达布里斯班。
我的另一个同学是在阿德莱德开餐厅的。他的祖先也是从广东过来的,不过不是台山而是湛江。 还有一个在墨尔本开贸易公司,做中国进出口的,也是祖籍广东。 我自己呢,是我父母那一代移民的。他们以前在沈阳经商,后来97年去了澳洲,在新南威尔士州开了餐馆。我从小在澳大利亚生长,可以说英语流利。
对了,还有在太平洋群岛有一个岛叫瓦努阿图,那里的华人也很多,主要是福建人过去开的餐馆。那个国家一共才280万人口,但华裔就有14万左右,差不多一半的比例啊!
华侨,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所谓“定居”,是指中国人在国外连续侨居一年以上,回国时仍保留定居外国的意愿,可以久居国外,可以投资置业等等。华侨在国外虽有居留权和选举及被选举权,但并不具有该国国籍,仍然是中国的公民。中国宪法、国籍法及其它法律确认和保护华侨的中国国籍和他们所享有的公民权利,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剥夺华侨的国籍和公民权利。
截止到2005年底,澳大利亚共有华侨华人超过100万人,包括华侨50多万、华人近60万。他们大多数聚居在澳东南沿海的3个大城市:悉尼(35万),墨尔本(25万)及布里斯班(16万)。1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澳大利亚2200多个城镇和乡村,他们中多数来自中国广东省和福建省。尽管如此,中国各省都有,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新加坡等也有大量华人及华侨定居澳大利亚。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勤劳创业,遵纪守法,同澳大利亚各族人民友好相处,逐步实现了融合,成为促进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一支重要力量。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的先驱者是170多年前从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及港澳辗转而来的。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受殖民统治时期天灾和人祸所迫,为谋求生存之路而远离祖国和家园漂洋过海,踏上了澳州大陆这个陌生的地方。1847年,据殖民当局在悉尼进行的第一次人口统计,在约2万的居民中就有华人252人。1851年,澳州发现金矿不久一些侨居港、澳和东南亚的华人相继来澳参加淘金,使澳华人人数猛增,到1863年达到历史高峰,总数5万多人,占当时澳大利亚居民总数63万人的8%;同时悉尼和墨尔本两地就集中了2万多人。这是澳大利亚华人发展史上最艰难困苦和血泪斑斑的淘金时期,它持续了近四十年之久。在此期间,华人凭着勤劳和智慧,靠汗水和鲜血,不但在澳大利亚的殖民经济和采矿业等的开发中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对澳大利亚实现跨州和对外交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也为后来华人在此生根落户并繁衍生息打下了基础。
从19世纪后半叶起到20世纪70年代末,澳大利亚华人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抗争和奋斗时期。他们人数在淘金潮后一度锐减,后来又逐渐回升,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也不过12.4万人。在澳大利亚政府实行长达150年之久的歧视排华政策时期,华侨华人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和风风雨雨的过程,他们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和严重的人身侵害,被征付了高昂的入境税,被强征了高额的“人头子税”,被迫在高度隔绝的唐人街内居住,被禁止与白人通婚,不能有携带家眷和自由入境,更没有被允许在澳国定居,被禁止在一些重要行业和领域从业,被取消了选举和被选举及担任公职的权利,被强行遣送回国,他们的房屋、店业和财产被霸占甚至被烧毁等等。然而,华侨华人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与命运抗争,与恶势力搏斗,与时代抗争,他们依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保卫了生存的权利,而且开辟了新的创业道路。
在这一时期,许多早期华侨在淘金和矿业衰退后大多被迫离开金矿和矿区,从北方和西部等偏僻地区,向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等东南部3大首府城市集中,在唐人街和华人区开设中餐馆、洗衣房、杂货店、理发店等小本经营;在城市和乡村从事垦荒劳作;在铁路、运河和隧道建设中充当苦力;在农场和果园当雇农和采摘工;在一些危险环境和低工资的行业和领域工作等等。1901年,在澳大利亚铁路建设中的1万名华人劳工中,就有3000多人因劳累和伤残而丧生和致残。后来,随着澳大利亚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和工程建筑、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和繁荣,在华商的带动下,华人率先跨入了这些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领域并占有一席之地。澳大利亚华人企业从个体小业主发展到拥有商店、工厂、餐馆和公寓达11万多家,并以这些企业为依托开始了新的发展。
60多年来,澳大利亚华人一方面继续保持着“下南洋”创业的传统,从事一些低投入、劳动密集型和小本经营的行业和领域;另一方面,他们善于吸收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大力引进人才和先进设备,增加资本投入,注重技术开发和研究,加快了向多业和实业发展,不断向技术密集型、集约型和规模型企业转变,形成了新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市场,为华社事业不断兴旺发达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如今,华人已走出唐人街和华人区,他们居住在各个城镇和乡村几乎无处不见。
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1972年中澳建交后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随着1975年澳废除长达150多年之久的“白澳”政策后澳大利亚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尤其是随着1989年中国改革开放深化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明显增强,特别是随着1996年李岚清副总理访澳开启“中澳友谊大门”之后,澳大利亚华人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来自中国大陆和来自港澳台及东南亚的华人与澳华人不断汇合,华人在这里实现定居、安居和乐居,形成了人口规模成倍增加(据2005年底有关方面估算)、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社会影响遍及各州(领地)和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的热潮,一个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等在澳大利亚日益发挥和显示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80年代初华侨华人12.4万人,到80年代末达20万人,90年代中期增为40多万人,2000年达到60万人(据澳大利亚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短短20多年期间增加了3倍。目前100多万华人在澳大利亚总人口中已占约5.5%~6%。他们中60岁以下者,高达87.6%(华人,而全国为54.5%),其中,16~59岁处于黄金年龄段的主要劳动就业者则占华人76%(全国为48%)。华人平均年龄为34.8岁(全国为36.6岁),男性32%(全国为49%),女性68%(全国为51%),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者占17%(全国为17.6%),失业率仅为2%(全国为5.8%), 49.5%从事专业技术、商业和管理等重要岗位。有5万华人家庭从住房投资中获利,拥有汽车的华人家庭比率为86%(全国为81.3%),居住在独栋式洋房的华人家庭比率为67%(全国为71.6%), 35%华人家庭年收入全国排在前三名。华人的平均薪资水平全国排名第六,华人工作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收入的有31.9%。华人的投资已超过400亿元,他们的产业正在澳大利亚的工程建筑、房地产、计算机、电信、电子、制造、超市、外贸、批发、金融、餐饮、娱乐、中介、美容美发、教育、文化、卫生及旅游等各行业和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从而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强劲动力和增长极。他们拥有自己的各种协会组织和团体达2000多个,从唐人街、华人区到华人超市、华人市场、华人医院、华人学校、华人银行、华人会计师行、华人律所及华人媒体等日益发展成为新的华社。华人已成为澳大利亚的一支重要的新兴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移民群。华人已同澳大利亚各族人民一样,享有公民的一切权利和义务。据有关方面分析和预测,今后几年华人还会持续增加,并将形成新的社区。华人这个多元文化中最年轻的少数民族族群和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群体,日益成为澳大利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