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为什么落后了?

葛诗幻葛诗幻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读本科的时候,我们系只有两个内地生。一个比我低两届,是浙大过来的,另一个比我高两届,是复旦和武大过来的(两届是同班同学)。这两个内地生都是各自学校里成绩数一数二的,然后来到港大,也是数一数二。 然后我们三个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然后我们毕业十多年后重新联系,发现这个比我高的同学事业发展得最好。他回内地发展了,创立了很多公司,资产过亿。我那个比我还低的同学事业也比较顺利,在上海买了房,也有了自己的公司。

唯独我好悬啊! 我因为坚持学术理想,为了读香港的大学,放弃了保研;读研期间,因受不了导师的压榨,选择出国继续深造。 现在回顾起来,我真是人生开挂一样。虽然我在港大读的硕士,但是在港大两年多的时间是我人生中混得最惨的两年!

先说经济情况。我是自费上学的,家里条件还行。但是我的同学们很多都是交换过来或者拿了全奖的,还有几个拿了一半奖学金一半的,他们一来港大就能拿到学校的宿舍,而我只能租房子住。我读PhD 期间,除了第一年拿到了学校的宿舍以外,后面几年一直租房子,房租加上生活费、交通费、医疗费等等,花销很大。

再说感情生活。我读书期间没有谈女朋友,因为我专注于学业,没那个闲工夫。然后毕业了准备回上海发展,在高铁上遇到了我现在的妻子,随后马上坠入爱河。她对我很好,为了我也不惜从魔都跑到帝都去发展。

最后说工作事业。我回到上海之后,由于我海外博士出身并且有名校背景,很多高薪水的工作主动来找我。我刚回来那会,年薪就50万了。而我的同学,因为内地的高校普遍工资比较低,最高的一个才二十几万,而且还要教两门课才会这么多。而我,因为刚回来,只教一门课,收入都比同学高了。

然而……我却在事业上升期选择了放弃! 原因是,我认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太传统,无法突破创新,因此选择转行。然后拿着退学的理由,申请到了政府的创业基金,开始创业。

结果失败了,生意失败+失恋,让我一蹶不振。之后在父母的逼迫下,又回到了上海的一家国企工作。 从此开始了我最黑暗的岁月……

弓德育弓德育优质答主

英国殖民者统治香港之后,为了体现其“无为而治”的政策,对于教育极为漠视。在很长时间里,是否受教育全凭个人自愿。学校也以私人或团体出资为主,政府很少过问教育。

所以一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香港的中小学教育程度还十分低下。五十年代初期,香港居民整体的教育程度甚至比广东本土的还差。

为了发展经济,香港政府在五十年代开始才逐渐重视起教育,中小学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教育水平开始快速提升。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香港中小学教育已经可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九十年代香港的中学毕业考试,还有望京地区学校作为“剑桥大学测试基地”之称。

但高等教育领域与世界名校相比,还差得太远。香港政府为了弥补本地高校的差距,“曲线救国”,就允许本地高校引入外地大学(主要就是自己老丈人英国的和未来姑父美国的高校)的文凭课程,通过本地高校进行教学,学生考试合格之后由引入文凭的大学发毕业证。

这个措施一方面帮助香港本地大学迅速实现了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让不少在内地考不上好大学的人,有了入读国外名校(虽然是分校)的机会。

而且当时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还有“内地生赴港澳留学不占高考统招指标”的政策,在九十年代末和新世纪初吸引了相当一批内地“高分低录”的人才前往港澳高校就读,所以,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两地高校的生源水平和毕业文凭,要高于北上广等其他内地一线城市。

这种状态保持到了回归之后的头十年。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名校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香港的大学招生立刻受到严重影响。香港政府为了保持其高校的吸引力,不得不在2010年前后修改了招生制度,在内地招生纳入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里,招生计划单独编列,考生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这导致香港高校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高校处于同一个平台竞技,录取分数立刻出现断崖式下跌。。以香港大学为例,2012年该校在北京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79分(超重点线153分),文科录取平均分为686分。到2019年,在京文科录取分数线跌至634分。而同时期北京文科一本线只有546分,仅超重点线88分。

这个分数比国内清华北大和北上广的985、211高校都低的离谱。这种局面在2019年到2020年间由于香港乱局进一步恶化。

而生源质量对于大学培养人才的水平是有很大影响的。香港高校的“生本比”远低于同级的内地高校,所以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教学资源。但在生源质量下滑之后,教出来的学生水平自然也会下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