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学校是什么?
三育是指德育、体育、美育。现在常说的“五育并举”,其实指的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曾指出:“中小学要进行必要的改革,首先应该改变‘一统就死’、‘一刀切’的做法,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思想。在培养目标上,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实行有重点地渐进式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选择内容,拓宽学习门路和学生选课自由度……” “三育”的概念由此产生并得到广泛传播。
1984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一批重点中学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要在保证学生毕业升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德智体诸方面的能力提高和发展……必须切实改进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加强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品德贯穿于各项教学工作和学校工作的始终。” 三育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现实需要。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知识分子的“下放”,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逐渐被淡化,我国教育制度开始向更加公平、更为均衡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困境与困惑,“三育”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失衡的现状下,教育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其功能被无限强化。而“三育”正是对这一现状的回应。它强调教育应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既重视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又关注精神世界的健全与情感的健康,为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方面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