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读博多少工资够用?
2014年,我博士在读期间去香港交流过半年。那是我第一次去香港,也是我第一次出国。 香港比我想象中的要繁华的多。因为去的是学期初期,所以港岛的街道上到处是背着书包骑着单车的学生,而铜锣湾怡和街的麦当劳里也坐满了埋头苦学的学生。 去香港之前我在网上搜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多攻略,但真正去过之后才发现网上的信息很多都是过时的或者不太准确的。
我去香港的目的是参加两个学术会议以及见一位导师。由于事先联系了导师,所以他很热情地给我发了邀请函。然而到了香港我才了解到他实际上是三个导师,他们分别做不同方向的研究,每个实验室大概六七位博士生,我的专业属于其中一个实验室。
我们实验室的人大部分来自内地985高校,也有两个台湾学生和一个泰国学生。大家平时用英语交流,生活上基本也说普通话。 我没有选择全英文授课的课程,而是选了一门全中文课程,因此上课的时候感觉和内地差不多(这个决策后来被我师傅批作蠢,应该听英文课才能更快融入)。
因为来香港的主要目的是见导师并商讨研究计划,所以我很快就在学校里找到了导师办公室。导师很和蔼,也很热情,虽然不是很懂我的研究方向,但还是欣然同意帮我联系其他相关方向的导师。于是我又拜访了另外两位导师,向他们展示了我的研究成果,并和他们讨论了今后的科研计划。最后三位导师相互协调,终于为我定下了最终的研究主题。
在确定研究主题后,我就开始着手准备开题报告。那时我刚刚读完研二,对博士阶段的未知充满恐惧。每天在看各种博士生活的文章和攻略时,也会不停地问自己,读博到底值不值得? 那个时候我每年学费3万元,住宿2万元,生活费约1.5万元,家里支援了我6万元(这个金额在我这个省份读博士的人里算是很少的了)。除掉这些,我还得完成两篇论文,通过答辩拿到硕士学位,然后写申请考核的研究生材料,同时做好参加复试的准备。
我每天泡图书馆、逛书店,一有时间就打开邮箱看是否有导师或师兄师姐给我的新邮件。那段时间我好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都处于亢奋之中。 随着开题报告的完成,我离博士毕业又近了一步。但我并没有放松,因为在香港读书,无论是什么学历,只要你能考上,都能拿到奖学金。因此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虽然我每天都在学习,但是成绩还是不够理想。每次考试几乎都是刚过及格线,排名自然也不靠前。这和我本科时经常拿高分的情况完全不同。 记得最惨的一次,连续两次考试我没通过,导师建议我补修另一门课程,但那个课程与我已修课程的考核方式不一样,难度也很大。当我向师兄师姐请教问题时,他们都委婉地告诉我可能无法通过,让我做好心理准备。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是学渣中的战斗机!
还好后来我及时调整状态,在第三次考试时险过。 经过两年紧张的学习和生活,我终于以全A的成绩通过了所有课程,完成了博士课程的所有要求,拿到了博士学位。
至今我仍觉得读博是最挑战自我的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