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怎么去国外的留学的?
1873年,清政府派翰林院编修曾纪泽率团出使英、法等国,考察西方的科学技术。当曾纪泽一行来到英国时,他们受到了热烈欢迎,被邀请参加各种宴会,观看赛马会等。在法国时,他们还受到法国外交部的接待。
在巴黎期间,孙中山结识了法国前外交部部长阿诺德及其长子亨利·阿诺德。当时,中国留法学生共三百多人,多居住在巴黎近郊,因此又被称为“巴黎三佰生”。孙曾和“巴黎三佰生”中的徐静轩等人一起到里昂中法大学注册入学,学习法语。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入学不久即辍学。
1874年初,孙赴德,先入汉堡,后至柏林。他通过以前认识的德国汉学家,介绍他认识不少德国名人,如哲学家黑格尔的学生哈耶克,历史考古学家李希霍芬等。同时期在柏林的还有留德学生严复和蔡元培二人。
在德国,他一边自学,一边研究宗教(特别是佛教)、法律及政治(尤其是民权主义)等方面的知识。这期间,他以“中山”为笔名,发表了《大帝国说》和《中华帝国论》二篇论文。 1875年夏,应友人汪精卫之邀,孙回国定居,住在北京。自此开始从事反清宣传,建立组织,培养干部,准备发动革命。
1905年,孙在美国檀香山创立美国华夏会,并被推举为主席;随后又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任总理(会长)。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此后,他又相继担任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国民党总裁等职务。